以正其身,铸就廉洁之魂——修身正己,廉洁奉公 国际二部 王雨欣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廉洁。当我们追寻廉洁的源头,总会回到两千五百年前那位圣贤的教诲之中。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掷地有声地说道:“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句话,如同一面穿越时空的明镜,照见了“廉洁”最根本的逻辑:一切公正与清廉,始于“正其身”。

 

      首先,“正其身”是廉洁的基石。 孔子告诉我们,如果能够端正自身,那么管理政事又有什么困难呢?反之,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端正,又如何去端正他人?这里的“正”,内涵丰富,它首先指向的,就是内心的纯净与行为的正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廉洁”。一个官员,一个掌握权力的人,他的权威从不来自于职位的高低,而来自于人格的挺立。他的第一项职责,不是去命令别人,而是管好自己。这正如古人所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生明,廉生威。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威”与“明”,正是“正其身”后自然获得的力量。

 

      那么,如何“正其身”?《论语》为我们描绘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年龄的增长,更是一个灵魂不断淬炼、境界持续提升的修炼过程。“志于学”,是树立廉洁的志向,学习何为是非,何为荣辱;“而立”与“不惑”,是在纷繁的诱惑面前,能坚守原则,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知天命”与“耳顺”,是深刻理解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听得进逆耳忠言,容得下不同声音;最终达到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最高境界——此时,廉洁已不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本能,是灵魂深处与天地法则的共鸣。

 

      朋友们,廉洁奉公,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一场始于“修身”的漫长远征。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应当时常反躬自省:我的身心是否端正?我的言行是否一致?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我能否守住“不惑”的定力?在履行公职时,我是否怀有“知天命”般的敬畏?

 

      让我们铭记孔子的教诲,将“正其身”作为人生的第一要务。从端正一个念头、拒绝一次诱惑、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做起,不断地擦拭内心的明镜,修养自身的德行。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面立得正、站得直的“镜子”时,我们不仅能照亮自己前行的路,更能汇聚成一片清正的光辉,照亮整个社会的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