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在於書籍,而在於生活——讀《論語別裁》的啟發

暑假,閒暇時間讀了讀南老師的《論語別裁》,不能說真切的感受到南老師對於《論語》的獨到見解,且自身的原因而對其理解的不深,只能記下自己些許的感受。在學習上,南老師對人們關於《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並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以往的論述。就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於“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於我們所學的,南老師也不是附庸那些所謂的“聖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益處,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於古典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於書籍,而在於生活。

《論語》是我國傳統文學的經典,儒家思想的精粹,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無上的榮耀,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包括為政還是做學問都是以做人為基礎的。

對於《論語》裡經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對我的感觸特別大,“小人之過也必文”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過飾非”。有些人對於自己的過錯,總喜歡給自己找一個藉口、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過錯。而一個君子錯了,就承認錯了,所謂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和太陽、月亮一樣,偶爾有一點陰影,大家都看得見。可是等一會就會過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過,不要自己去掩飾,錯了就坦誠錯了,大家都看得見,這就是君子風度。不過現在明白了,改過來,人們就像對月亮、太陽一樣,仰望他的光明。讀到這幾句話的時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這方面我是個君子還是個小人?對於自己的過錯我是否能夠坦誠?作為一名教師,在大學堂面對的是天真無邪的孩子,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沒有錯。當我錯怪了某位同學時,因為自己是老師而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說聲對不起。現在來想想:我們教師都在教育孩子誠實,不要說謊,但老師自己卻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這叫孩子怎樣做?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當我們面對錯誤,勇敢地說出“對不起”的時候,我想,因為我們的坦誠,我們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師。

這些道理其實我們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這也就是所謂“執德不弘、通道不篤”。讀書時看到有些道理很對,但是我們照著做了嗎?沒有,這就是“執德不弘”。我們沒有這樣遠大,我們也服從真理,看見別人做好人好事也很佩服,但是自己做起來,沒那麼積極,不能發揮。我們人生的體會,有時明明知道這個道理,但到處理事情時,自己的個性、脾氣一來,就不管道理了,這就是“通道不篤”不踏實。“焉能為有,焉能為之”,換句話說,自己沒有建立一個人生觀,自己沒有中心思想,簡單一點就是缺少一種目標的動力,開始時,我們會有些迷茫:我們該怎樣給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標在哪裡?請深思。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論語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聖賢經典的誤區,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鍾海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