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利益主題教育——論語別裁讀後心得
再讀《論語別裁》,心中感慨,讀了用才是真,不然只是惘然。學習積累和困惑思考中,近日始得明白一事:我所經歷的教育其癥結所在,以及這種教育積聚的力量籠罩一生而未能自覺。既寫心得,不妨想談一談此想法。
一、我們經歷的是以功利為目的教育。
以利為目的深植於頭腦,以此形成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仍覆蓋著我們的言行。“讀書為做官”的歷史長久,以至於:我們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重視“權威答案”不重視“自己思考”;重視“看別人的臉色”超過“追隨自己的真心”。
我們不自覺加入“虛假的討好”潮流:從小習慣於被大人和社會以“現行的、符合大多數人價值觀的標準”隨意評定,爲了獲得認可學會掩飾和假裝,我們的榮譽和責任是獲得大人的表揚和好的考試成績,而不是爲了做更好的自己;工作時知道要在領導面前“投其所好”表演,修飾自己更“符合領導標准”,我們的榮譽和責任是領導的認可和取得社會地位,不是自己內心的認可和做好應該做的事本身;我們巧言笑臉討好於權勢大的人,討好于有求於他的人,輕慢於貧苦、悲傷、處境不風光的人。長期以往,我們習慣於以利益意識左右自己的一切行為而不自知,不知真誠真實的心在哪裡,對自己尚且不知不明不敬又何嘗能敬人敬事?一安靜下來常常發現自己的心無所憑籍,只是隨波逐流從於外在環境悲喜及他人的價值認可體系。
然後我們會對孩子說,你必須要聽我的話;你想玩遊戲嗎,寫好作業就可以讓你玩電腦半小時;你表現好(按照我的想法來表現)我就會喜歡你,給你買玩具;年輕的媽媽會對小小的玩耍不要回家的孩子說,“乖,這塊巧克力想吃嗎?現在回家的話就給你吃;”我們告訴孩子學習是爲了長大以後怎樣怎樣,我們自己競爭也給孩子競爭,我們普及型的引誘孩子屈從于利益為主題做事,我們普遍用重視部份結果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以及孩子;我們以“自己國有的規則”來判斷和評定好壞,由此產生許多“迎合我們標準來行為”的孩子,迫使孩子離自己內心的聲音越來越遠,而迎合社會的大人的價值標準和重視短暫利益的思維。。。。。。然後,中國的經濟現狀才會是現在這樣一切爲了短暫的利益:科學家發明瘦肉精、西瓜會在地裡自己爆裂、嬰兒因為奶粉得腎結石、印鈔機飛速轉、縣城一名管理糧食官員被播出貪汙資產千萬、我們呼籲給我們的後代留一點礦產資源,哪裡抵得過利重如山;然後,中國人才會被評價為沒有幸福感的人,上對下施以“耳光”文化,下對上是“下跪”文化,不講內心的尊敬和平等,為利益和競爭理所當然的“自欺、欺人、被人欺”。
真的想要改變,想要自強,不論個人還是國家,重利重結果的教育思維體系要變,《大學》說: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教育是能改變的根本;要變,就要引導孩子們重義注重內心;要對孩子有基本的正確影響,我們就要實踐跳出自己固有的利益價值體系、虛假待人偽應事物的習慣。
這些認知的累積,讓我突然看到自己以往歲月中從不曾脫離利益左右的為人和做事,包括交往朋友、對人的態度、關鍵時候的選擇。明白了爲什麽自己一直想要尋找的那種力量,那種想要支持自己更積極開闊自在的力量爲什麽那麼的小?原因無他,只因時時從於利益得失別人的看法和認可,從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利益思維方式,而不能安與當下事當下人,沒有對自己時刻負責的精神;也讓我明白了爲什麽年紀越大積累出的真實經驗是“寧人負我,不可負人”,對不起他人的愧疚經年不得消,且有日漲之勢;而自己被他人欺的委屈隨著歲月只會越來越淡無,子曰“君子無疚”,無疚才可坦蕩。
子曰:匹夫不能奪志。我迄今才重新意識到重視自己內心的意義。只有這種來自內心的、自發的、能自得其樂的力量是有生命力的、是會逐漸增長的,能在平淡瑣碎的現實打磨中不忘初心,不拋棄誠懇。
因此,我亦然認識到孩子的教育中若是從小,使他從利益和獲得他人認可的意識和培養中解放出來,認定追隨自我內心的人生選擇;若是他從小知道只有自己可以對自己負責,不用去“偽裝成大人喜歡的人”獲得利益和甜頭;若是他從小被培養的核心是“思考的能力,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建立”,即使在最大的權威面前也不放棄自己主動思考的“相信自己',他被引導從各種嘗試、錯誤和爲什麽中,不斷地理解和接受真相,去除自以為是,積累出對任何人任何環境任何問題面對和解決的自信。。。。。。那該多好。芬蘭前總理阿赫的名言“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他最好的人生”。從小建立了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意識,他的人生怎能沒有愛和溫暖,沒有喜悅和從容坦然?教育他“追隨自己的心”,引導他開發他自發自強來自內心的動力,是給孩子最大的支持。南師曾講“變成了不起的人,靠什麽?還是靠自己的思想,自己修養自己”。
二、近期讀到的一些令我感動的成功教育案例分享。
1、關於思考,從行為實踐中產生思考和自我完善
芬蘭教育被譽為全球第一,他們說:每個孩子都是最好的,不強調精英,不鼓勵與人爭,是去啟發、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將個人特長發揮極致。老師很重要的是怎樣啓發孩子去思考。
而中國的教育缺乏的正是思考。從小到大我們強調的是:乖,聽話,按我說的去做就好。其實思維方式的啓發遠比協助他做對某一件事重要。我們經歷過人生榮辱得失的成年人皆知:人生變化如戲,煩惱深種,對幸福快樂的認同感不可量,對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他的心,他的理性思維,他的自知知人,他有愛有真誠。可這些能力不是單純聽道理聽話就容易得到,任何的力量來自於他的內心,經過思考和實踐認可自己,確認自己的信念,以及不斷增強自律能力,這種來自內心的力量才會永遠幫助自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有生”。
2、關於自我教育的開發
在中國有一位被稱為奇跡的老師:魏書生。語文老師,用20個課時就教完200個課時的內容,學生成績好得出奇;同時出任幾個班的班主任,不管什麼樣的學生到了他的手上,個個品學兼優,卻是個二十多年不批作文“輕鬆”老師。
他對自己的態度是:他說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教書放在第三位,教書用的是雕蟲小技,許多老師超過我;育人放在第二位,引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苦樂觀行為習慣;放在第一位的是什麽?是自強。問自己,你要學生做的,你能做到嗎,你信嗎?
他對學生的態度是:發展學生的人性和個性,堅信人性中向善向美的力量。重視學生自我教育,讓孩子自學起來,真的一個比較強大的自我,就出現了。
以上心得部份,言不盡意,意不代表能行,有虛言妄語之嫌;而引薦的優秀教育,也是有感於心,理論而已。兩方面皆不免有愧。但自意識到想要做一個追隨內心的不自欺之人,發現看自己較之從前稍清楚,感到一點自悅之喜。寫這些文字時,自然要求誠心對待,有自勉之意。
閻霞老師
2011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