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別裁心得

拜讀了南老師述著論語別裁上下冊,深刻的感受到南老師所說-文化才是維繫國家民族長久生存的命脈。意識到我們文化危機嚴重,一肩挑起繼絕存亡傳承文化的重責大任,令人感動!也正如同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興滅繼絕、承先啟後千秋萬代的事業。

國中約十二三歲開始接觸論語,至師專、出來任教,所讀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幾句,讀則讀矣、教則教矣,少有真正的感動。而南老師的論語別裁以人性的觀點、時代的角度、經史和參方式及白話的表達,內容多處受啟發,好像這些話是針對我講的,略述於後,作一記要。

首先強調中國文化認為一個儒者(知識份子),「學問」不是文章、文學好,是作人做事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哪怕是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而學問從人生經驗來,作人做事上去體會,這個修養不只從書本上獲得,隨時隨地生活就是我們的書本,都能讓我們有所學習,所以孔子說「觀過而知仁」,看人犯了這個過錯,自己即反省,不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由下列孔子及弟子子夏的話可看出,平日的為人處事才是真學問: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教育方面:

孔子是至聖先師,他的學術思想、教育宗旨、教育精神、教育方法,崇高、具體、啟發人性、平實,雖是幾千年前的觀念,作法,譬若經典,仍給我我深刻的啟示。

孔子的教育精神:有教無類。

孔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眾多的弟子問孝、問政,孔子依個人個性、背景,有不同的誘導與激發,也就是「因材施教」。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顏淵對孔子的崇敬與讚嘆。

孔子的教育宗旨: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的學術思想:道德仁藝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立志要高遠,為人處世行為要合乎德,愛人愛物的心要擴而充之愛全天下,這是仁的發揮,依於仁後才能游於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孔同時告訴大家,做到這幾點,才是有學問。

※孔子的為學、作人、處世:平實、謙虛、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魁其如予何?(桓魁是宋國的大夫,曾經想要謀殺孔子)──孔子自信或說自傲的氣魄,展現了其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氣度。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的人生修養是永遠年輕,所以他的學問道德能「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遠是進步,隨時有新的境界。

子曰:若聖與賢,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孔子做學問的道理。

※孔子的人格修養、做人做事注意事項: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都了然於心,不會迷惑;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煩憂;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怕的。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之生,惡之欲之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崇德是如修養自己的品德,辨惑即要有真正的智慧。孔子答覆,使自己人格昇華,就要做到不管在公、私事,都做到絕對的「忠」「信」,自信,信人,言而有信,該做的事就去做。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是最不易克服的,不受別人蒙蔽並不難,最難的事不受自己蒙蔽。如能做到,這道德修養的資產,不算富有,不過和富有也差不多了。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有些人可與他做朋友,不能共事業;有些人可共事業,無法共創業;有些人可共創業,不可給他權力。

※孔子思想中心──對「仁」的研究。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透過南老師深入闡述,比較高的境界是:在靜的休養中找到真正的自己。第二步就要「克己復禮」,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慾、邪惡的思想、偏差的觀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後那個禮的境界才叫做「仁」。一日做到克己復禮,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仁境了,就是佛家所謂「如來大定」的境界了。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回雖不敏,請事斯語也!──從眼、耳、嘴、身體,嚴格管束自己,這是實際修養功夫的一種方法。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是「仁」作人處世的外用。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恭、敬、忠這三個要點具備的人,即使在毫無文化的野蠻地區,也是了不起的。

※如何做一個好的、成功的領導人

知識份子若稍有學問,就要用出來立人,做有利社會國家的事,這就談到學問的外用,在「為政第二」及後面篇章中,講到許多如何做一個好的、成功的領導人,感觸頗深,記於下:

子曰: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居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大政治家風範。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

所利而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令,謂之有司。──這是從政的典範。五美易懂,四惡領導者宜戒慎之──「不教而殺謂之虐」對部下或學生不教他,做不好及處罰,就是虐待;「不戒視成謂之暴」事前未告誡,到時候要他拿出成果來,要求太高不合情理;「慢令致期謂之賊」自己玩弄法令,而希望別人達成任務,符合你的期待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對別人也以同理心相待。「出納之令,謂之有司」為政與經濟分開來,怎樣節省或放開來用,由專門的人拿捏分寸。

彭素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