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別裁」心得

 高中時代初次讀「論語」,厚厚一本朱熹著述的「廣解四書」,裡頭每一個字都認識,連串起來一知半解,考試或許拿高分,卻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大學教育未十分普及的時代裡,抱著四書依然有三分學問狀,酷似少女蹬高跟鞋,以為步履婀娜多姿,卻是步步驚魂、「足下」受罪。脫離考試夢魘後,從此把四書讀本束諸高閣,從此絕緣。

過了數十年後的今天,翻閱南老師著述的論語別裁,似曾相識,卻又不是原來認識的它。讀完「學而第一」的「三言四語」,嘿!果然不是原來的它。以前讀論語,味如嚼臘,為了考試,非嚼不可。今天初閱南老師的論語別裁,肅然起敬,恭恭敬敬拜讀起來,欲罷不能,原來讀古書還有那麼樣的趣味。

古聖先賢的智慧博大精深,流傳後世需藉諸文字,囿於竹簡刻劃不易,將智慧結晶匯聚凝縮成精簡教義條文,後人讀起來艱澀難懂,口耳相傳,會錯原意,附會穿鑿,千百年後漸漸分歧成不同學派。宋代大儒朱熹論述論語成了欽定版本後,後代學習雖未定於一尊,確也成了多數學人研習的教材。

朱版譯意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而發光,然而,經過數百載後,若學子依然抱啃條文,越讀越心慌。時代在變,潮流在變,價值觀幾經微調修正,已經和原先的初旨大異其趣,令人起「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疑慮,偏偏「無書讓人面目可憎」,高中老師逼著學生死背活啃,還沒入門,就把古文貼上生澀艱深,食之無味的標籤了。尤其在此突飛猛進的科技時代,專業技能半衰期急驟縮短,科技理論定律,昨是今非,日益普遍,現代學子,以學習科學的態度研習古文學,「食古不化的老學究」成了阻礙進步的代罪羔羊,難怪後代會出現反孔反孟的怪異現象。

南老師著述的論語別裁,跳脫舊有的條文式教學法,從淺顯的時下實例導入,引導我們步入殿堂,越過時空,去除轉述附加枝節,站在當時的環境,直接與古人對話,探求原味。深入了解文字背後的真諦後,回到當代,古文新解,越發對古聖先賢崇敬與感戴。

忝為老師,職在啟蒙幼童。中國文學博大精深,能誘人,也能嚇人。研習古文就像研究歷史,要經史合參,教學要做到告諸往而知來者,這是我們教學的態度與方法。但是,面對這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如何引導他們入門,如何激發出學習的興趣,別讓孩子嚇著了,是我們太湖學堂老師們應有之自我承擔的職志。研讀過「論語別裁」,正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進步。

鄭淑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