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读后感 时梓睿母亲

      第一次知道太湖大学堂,大概是5年前,在中医诊所的针灸大夫的外孙在大学堂读书。后有缘认识了海燕姐,海燕姐的两个孩子都在太湖大学堂读书。去年暑假见过小瑜同学,穿着橘黄色的校服,胸前圆形的大学堂logo很是醒目,来帮我们一起做手工。

      几个小时的相处,小瑜同学的言谈举止,让我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于是就就多聊了起来,才对大学堂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就去详细的了解了南怀瑾老师,和他的书。陆续的读了《漫谈中国文化》《二十一世纪二的前言后语》《新旧教育的变与感》。读了这些书,之后,才知道我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知道的少之又少。流传下来的经典,都没有好好地去学习,运用。

      《论语别裁》是南老师最畅销的书之一。于是这个本就早早的加在微信读书书架上。前几十页,读了很多边,每次都没坚持下去,对论语的认识还依稀停留在中学时候。最熟悉的那几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它的解释,也完全还停留在老师教的那个意思。

      这个月带着任务去看书,更能沉静下来,去认真读每一个字,做笔记。

      当今身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我觉得是不仅仅是教育的缺失,以及生活的缺失,不仅是书本的语言文字,还生活礼仪,文字,绘画,艺术,音乐等等都是缺失的,甚至是误解。做为一个80后的父母,出生就是改革开放的的开始,从受教育开始,完全的西化教育。无形中,无意识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西方的文化。几乎对中国文化是一片空白。

      第一次读《论语别裁》很多地方还不能理解,只能有一个一些零星的感受。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文化一刀切的消失了,近些年,国家也在提倡民族复兴,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越老越多的关注了。

      “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阐述仁。“仁”就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每一句的解释,南老师都用通俗的语言举例说明阐述意思。

      中国文化,从唐代,是儒释道三家。对儒释道三家店的,解释,佛家像百货店,社会需要它道家象是药店,生了病必须去看,而却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是粮食店,人要吃饭,必须的基本保障。老师的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现在是三家缺一不可,我们需要粮食,需要生活,需要看病。

      南老师讲孔子儒家的思想,也结合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内在富足,有智慧,有修养,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内在的“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学什么?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做人做事。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学问是随时随地的生活,随时随地的学习,体验,反省,在能更好完整的做个有‘仁’的人。读书为了国家,为了天下人,为了教育下一代。

      孝悌是中国人的根本,对老师父母长辈的尊敬孝道,对兄弟姐妹,朋友的友爱。文化和历史分不开,这就是南老师经常讲到的多读历史,历史是发展的规律,是有规律的循环,了解历史,知道过去,才了解将来。才能承担大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戒定慧,完善的道德品行,内心的修养平静,才能最终升慧。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影响每一个人。最终治国,平天下。

 

 

 时梓睿妈妈

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