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讀後感—何瑞琳父親

南懷瑾先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註解《論語》時就對當時的教育導向和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南懷瑾先生在當時說,此時教育的最大失誤,在於教育的功利性。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壹張文憑,尋得壹個飯碗,而對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視而不見。其最終的後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和諧更無從談起。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南懷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懷瑾先生認為狹義的講是行為、品德,廣義的講是指壹生事業的成果。我們要教育學生的行為品德,首先要正己。“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意思是說:使民如此,對學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以莊嚴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生就會尊敬妳。
 
在正己修養方面,最使我心有戚戚是南懷瑾先生對樊遲與孔子有關修養的那段解釋。樊遲問孔子:“敢問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匿與?壹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讀《論語別裁》,學習了《論語》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上。不可坐而論道,玄思辯難,所謂知性合壹。作為黨員教師,我再次學習了《論語》,領悟到關於教學的見解,應把這些聖人的見解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促進教學的進步和革新。這才算真正讀過《論語》,才算真正接受聖人的教誨。
 
                                                   父:何樓君
                                                    201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