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 六忠 張桐瑞

進,每個人都做得到,因為每個人都有最基本的意識:我要比其他人優秀!比其他人好!退,能做到的人可是只有屈指可數的數量,所以,退,哪怕是只退一步,也大故然十分重要。

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三國時期,周瑜和諸葛亮都是在赤壁之戰中一展宏圖的奇才,兩人的文章、兵法、政治手段可謂是齊鼓相當。可這位雄姿英發的周公瑾卻氣量太小,千方百計地想和諸葛孔明這位英明的丞相比校,結果自己卻接連再三的被自己所出給諸葛亮而又反彈回來的問題搞得狼狽不堪,這就是不會退。

再來說說下一個,就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當然,是正面的故事)。在露營的時候,我們因為最後一天的面如何去做而吵得不可開交,有的人說:“我不能吃胡蘿卜,這個無論如何絕對不能和面條一起煮!”(下面立刻有幾人高聲附全),可這時也有的人吵到:“不行,我最愛吃胡蘿卜了!誰同意我的話請舉手!”(台下又有幾個人齊刷刷地把手舉起),誰也不願後退一步,經過了無次的協商,我們做出了一個十分明智的決定,把所有的菜分批炒,誰想加哪個菜就加哪個!這就是退。而且是雙方都向後退了一步,也就都得到了利益,這就是最好的退。

說了這麼多,我認為退和進一樣,都是一種重要的品質。中國古代的很多名言都描述了這重要的一點。比如像:大丈夫能屈能伸,或者是退一步海闊天空。這都顯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

並且,我也發現了中外文明有一個異常的現象:無論是西方神聖的基督教,還是印度千萬人民無比崇敬的佛教,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承——儒教。它們的代表人物都無數次退讓過。所以我用文華殿大學士(清朝)張英的一首詩來做為文章的結尾:

千裡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