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說》讀後感 李哲浩(2015)

一提到道家思想,總會讓人聯想到消極避世,無為而治等等,好像道家給人的感覺就是什麼也不做,持一種非常悲觀的態度。譬如說《列子》中說的“持後”“至為無為”,《老子》中的“不敢為天下先”“夫唯不爭”,與孔子說的“當仁不讓于師”相比,看得出來,道家好像總是在說“慢一點,慢慢來,事情自然會發展的,不要太在意”等等消極的話。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會發現其實道家也是積極的,只是表現不同而已。

所謂“聖人恃化而不恃智巧。”在行事方面,道家會順勢而為,更多的就像一個點拔的作用,這樣會讓事物的發展更自然,所謂“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列子也說“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批判了以工巧強行製作一片以假亂真的玉葉這種舉動。就好像行船,劃槳,撐篙,搖櫓,很吃力,而且很慢,而如果用帆,配合風勢調整角度,不僅需要做的事輕鬆,而且速度快得多,這就是道家在行事上得積極,不同於別人。

在處世方面,道家的想法也有獨到之處。“後其身而身先”“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些《道德經》裡的句子,換個角度看,都是以退為進的,“進則全,枉則直”,所謂的退避,是為了更進一步。《列子》中孫叔敖也說“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吳祿益厚,吾施益博”。對可能出現的“三怨”,他並不是止步不前,通過不作為,犯錯等手段防止自己升官,而是主動地謙牢,小心,佈施,這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就好像相如對廉頗的退讓,看似懦弱,實際上是最大的勇,能夠不以自身恩怨影響行事。

孟子非常反對楊朱的哲學,說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認為是一種冷漠。在學習過之後,發現其實楊朱的“為我”是一種尊重,對自己也對別人,當然,因為“交易”的道理,人與人之間絕對的獨立是不可能的。《孟子》中也論述過,社會的正常運作需要完善的分工制度,楊朱的哲學想要大範圍推行,是很難的。不過,這些並不影響楊氏學說本身的價值,宋以後的理學家有“存天理,去人欲”的口號,事實上壓抑了人性,頗受詬病。如果按照楊朱的思想,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那麼複雜的交際關係,階級差別,也會有更多自由,可以解放自己的天性。這並不是消極的避世思想,而是尊重。

這次對《列子》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以前讀《老子》,總覺得雲裡霧裡,不像《列子》這樣許多生動的小故事闡明道理,而且《列子》中的哲學也都很具體,很實在,很貼近生活,讓我對整個道家學派的瞭解都更加全面,更加完善了。也讓我以後看問題有了一個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