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說》讀後感 李秉璋(2015)

《列子》這本書時道家的著作,大多都以說故事傳達思想,難懂但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老子上說“故飄風不終朝,雨不終日”。《列子》上說了一個故事:“趙襄子讓人攻打瞿,一連奪取了左人,中人這兩個城。他不開心,凡顯憂色,因為他覺得上坡路已經走到頂了,接下來都是下坡了。他就說:“亡其及我哉!”但他並沒有亡,反而持勝。“他的憂患意識促使他不亡,反而持勝。日本這個島國,他的民族就有憂患意識,它為了趕超別國,向別國學習,學習力中國進行了大化改新。之後又學習西方列強,進行了明治維新。這些都是促使日本進步。再來看看封建中國,在清朝,中國仍是國力強盛。但它卻沒有足夠的憂患意識,當西方資本主義崛起的時候,中國還停留在封建王朝。之後中國落後於世界直到這二三十年。一些人被暫時的利益或勝利沖昏了頭,他們不能持勝,“喜者所以為亡”與“天將厚其福而報之”都反應著這個道理。一個軍人也一樣,都很久沒有戰事發生的時候,他們如果過得很安逸,一但打戰,戰打敗了,傷亡一定慘重。所以他們要持勝。

好的機會不要搶著要,人之所棄我取之,別人要的趕快讓。《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孫叔敖要死了,他知道楚王在他死後一定會封他家地,他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接受那些好地,要名聲不好有墳墓的地。他覺得“可長有者唯此也”。如果他要了那些好地,別人之後一定會跟他搶,或是嫉妒他家,和他作對。“金玉滿堂之能守”啊。所以吃虧就是佔便宜,但千萬不要占眼前的便宜,要把眼光放得高遠。但放著的好機會就都不抓嗎?《列子》中有一個故事:魯國施氏與孟氏都有兩個兒子,一個好學,一個好兵。施氏的因得時,最後升官發財,孟氏學施氏,結果都失敗而且殘疾而歸。所以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真正的正確,“禍兮福之所倚”,禍與福會相互轉變,沒有一個定數,這也是《易經》水火未濟的道理,下不了結論。

學習是要有頭腦的,不然會讓你換學呆學傻。《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山東有一個人,他出門沒有帶夠吃的,在半路上餓得快要死了。之後一個叫丘的盜賊發了善心,給那個人吃了說三頓,眼睛也看清了。但當那個人知道救他的人事盜賊,他竟要把吃的嘔出來,結果嘔死了。這個人殉道而死,為了做個好人,把自己往死路上推。《老子》說“柔弱勝剛強”,有時候你過於剛強會害了你的命,你活下來了那你就是勝利。古時候就有人,要去死,去皇宮撞柱,為的就是留名後世。價值觀不同,做法也不同。學習就是要結合理論和實際,不能讀死了。在現在的應試教育中,有些人就只知道讀書,記憶,考試。他們沒有帶著一種思考,也不知道生活與學習的關係,還有學習與生活的關係,最後就讀呆了。

《列子》的故事給我更加印象深刻地瞭解到了道家思想,給我帶來了思考。